责编:陈凯欣
2025-05-22
民营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的正式实施,民营企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应持续优化信贷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同时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构建多元协同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精准、灵活的融资支持。
突破融资瓶颈 解决"首贷难"问题
融资难题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大型龙头企业凭借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较容易获得金融资源,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着严峻的融资挑战。
"首贷"环节的突破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功获得首次贷款不仅提升了企业后续融资的可能性,还能带来更优惠的利率和更快捷的服务体验。
专家建议,金融机构应将破解"首贷难"作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体制机制、产品创新、考核激励等多个维度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银行可设立专门的首贷支持计划,在信贷规模、资金成本等方面给予特别安排;同时加强数据整合应用,研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科技赋能金融 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需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科技创新与民营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银行可以更高效地评估企业信用状况,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同时,基于多维度数据的智能风控系统能够帮助银行更好地识别风险,确保金融安全。
专家建议金融机构重点关注国家战略领域和科技前沿方向,在研究投入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为民营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推动其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实现突破。
多方协同合作 提升企业能力
近期发布的《银行业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倡议书》强调,金融机构不仅要优化自身服务,还需通过多方协作共同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力。
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融资难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供给问题,而是如何提升企业需求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银行与企业共同努力,从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经营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
倡议书特别提到,金融机构应帮助民营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提高金融运用效率;同时加强与非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