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凯欣
2025-05-23
近日,在苏州市举办的工业互联网大会引发了广泛关注。会议期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最新观点。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工业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催生出了超过百种的应用模式。特别是大模型与AI小模型的协同效应,正在加速推动"研-产-管-服"全产业链条的智能化变革。
田洪川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两条技术应用路径:一方面是以场景化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场景,这类应用正从传统的工业视觉识别向数据驱动与机理分析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数据显示,在全球900余个相关案例中,基于数据优化类的应用占比高达48%,超过了视觉识别类的40%。另一方面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工业综合智能化探索,尽管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其能力正在不断提升。统计表明,已有120多个案例显示大模型在处理多模态数据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展望未来智能化变革趋势时,田洪川提出,大模型与小模型将在三个方面实现协同创新:首先,在产品设计环节,通过大模型生成优化方案参数,结合小模型对物理现象的精准模拟,实现产品的自主设计并提升研发效率;其次,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大模型生成柔性化生产计划以应对突发事件,并推动向高度智能化、无人化生产的转变;最后,在运营管理领域,实现智慧化的运营管理和客户服务,通过AI技术整合全产业链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并实时监测风险。
针对工业领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难题,田洪川提出了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解决方案。这一模式在工业领域形成了"企业-行业-跨行业"三级实施架构:在企业层面,由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实现数据共享,例如汽车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数据协同;在行业层面,整合多源数据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如医药行业的临床数据整合加速研发进程;在跨行业层面,则通过建立互认协议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
田洪川强调,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升级,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未来,随着大模型通用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小模型场景化应用的不断深化,并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有力支撑下,工业领域将加速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转型,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